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勞工維權加快中國經濟良性轉型/

中國工人不斷要求加薪和改善工作條件﹐並且正在取得成功﹐這種變化有望加快整個國家經濟的轉型﹐使它的增長更多地由民眾的購買力來驅動。



佛山豐富汽配有限公司的工人罷工要求加薪本田遭遇的這幾起罷工事件﹐是近幾個星期涉及重要跨國公司的系列勞工爭端的一部分。這些爭端讓人們注意到﹐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剛剛起步的重要轉變﹐轉變為一個更加依靠國內消費來驅動的經濟體。


這種轉變也讓一些公司的業務面臨更加複雜的處境。它們已經對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產生依賴﹐以此源源不斷地輸出廉價商品。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創始人、董事長郭台銘(Terry Gou)說﹐這是一個分水嶺﹐你不能繼續依賴於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了。鴻海是一家位於台灣的電子產品生產商﹐為蘋果公司(Apple Inc.)供應iPad和iPhone﹐並為惠普(Hewlett-Packard Co.)和任天堂(Nintendo Co.)等其他公司生產一系列電子產品。
鴻海是中國大陸最大的雇主和出口商之一﹐雇有員工約80萬人。繼早前宣佈為部分員工加薪30%後﹐該公司本週又說﹐它將把部分員工的薪資提高一倍。
在加薪背後﹐是中國經濟在過去一年快速反彈﹐以及更長時期內的人口變化導致勞動力供應緩慢減少。
中國政府一直在通過增強社會福利事業、提高企業解雇工人的門檻﹐努力加快這一進程。
經濟學界認為﹐隨著中國工人開始增加支出﹐整個國家的經濟有望減少週期性波動﹐並為其他國家的增長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
在美國、歐洲和日本很有可能面臨多年疲弱增長的情況下﹐很多人把希望寄托於中國等大型新興經濟體可持續、內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主任白重恩說﹐幾乎各行各業的薪資都在快速增長﹐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變化。


他說﹐薪資增長如果繼續下去(顯得越來越有可能)﹐則有可能縮小收入差距﹐並帶動消費增加。白重恩說﹐這更多地是一種長期轉變﹐反映中國經濟走向成熟﹐人口結構發生變化。
在中國龐大的製造業領域﹐隨著企業在吸引員工、改善員工工作條件方面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加薪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週日﹐在鴻海最大工廠所在地、南方製造業中心深圳﹐台灣美律實業(Merry Electronics Co.)發生持續約兩小時的停工。這家電子零部件生產商的發言人說﹐罷工事件與公司已經宣佈的7月份平均加薪10%的計劃無關。
世界最大電腦顯示器生產商冠捷科技有限公司(TPV Technology Ltd.)曾說﹐在1月份為大陸員工加薪15%過後﹐它將在今年再次加薪15%到20%。
雖然鴻海等公司生產的產品在其他國家所購買的消費類產品中佔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但一些經濟學家說﹐加薪並不一定會帶來明顯的物價上漲。部分原因在於﹐企業仍然有辦法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
近幾個星期﹐中國國內輿論的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外資企業身上﹐因為在勞工維權人士和媒體的攻擊面前﹐它們幾無還手之力﹐也因為它們在中國的製造業出口中佔據了很大的比重

不過﹐加薪也在影響中國本土企業。近幾週來﹐全國各地方政府陸續宣佈將各企業的最低工資上調5%至27%。
郭台銘週二在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上說﹐我認為中國所有的製造和服務業都需要增加工人工資。他說﹐中國政府希望確保工人能夠從經濟增長中更多地獲益﹐我們認為加薪是積極的。

扭轉這種趨勢對實現中國領導人和中國的貿易伙伴的期望至關重要:一個不是由政府投資和出口所推動、而是由國內消費者的富足所推動的經濟。

美國官員一直在敦促中國提高家庭收入﹐向更多地以國內增長為主的模式轉變。他們對這樣一種轉變的開始表示歡迎。美國財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上個月在北京說﹐鑒於中國貿易順差收窄、內需快速增長﹐看起來中國似乎出現了朝著國內消費的持續轉變。

蓋特納等美國官員一直在敦促中國政府採取措施增加家庭收入、鼓勵消費者支出﹐其中包括但不限於放寬對人民幣匯率的嚴格控制。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11.9%﹐這樣的飛速發展目前看來受到了用工短缺的制約。政府的一項調查顯示﹐2010年一季度﹐用工單位公佈的空缺職位增加了35%﹐而應聘者只增加了8%。
結果可能是造成了近年來最緊張的勞動力市場﹐令用工單位更努力地吸引和留住工人。
勞動力市場形勢的變化源於中國人口的改變﹐因為在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下加入就業大軍的年輕人減少了。人口統計學家預計﹐適齡人口數量將在未來五年左右的某個時間達到頂峰﹐然後逐漸下滑。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曾因農村務工人員的過剩而打壓了工資﹐如今則更加平衡了﹐意味著強勁的經濟增長可以更快地轉換成更高的工資。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3月份全國人大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政府認識到了新的形勢。他在會上提醒說﹐存在勞動力結構性短缺。
對外資企業來說﹐更高的工資可能會使在華的運營變得更為複雜﹐特別是如果工人越來越大膽地考驗它們的底線的話。不過﹐由於中國企業的效率越來越高﹐企業仍有餘地在不造成價格大幅上漲或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加薪。據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的估計﹐過去五年來﹐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每年增長9%以上。勞動生產率是每個工人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某種產品的數量。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反映出企業更多地投資於工廠設備和自動化﹐使每個工人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鴻海說﹐公司未來很可能會執行這種戰略。
高薪工人和高度自動化工廠的日益普及可能會令塑料玩具等低端產品在中國的競爭力下降﹐不過卻是生產電子產品和其他更高端制成品的良方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駐紐約首席經濟學家范阿克(Bart van Ark)說﹐由於工資水平不斷上升﹐中國將不得不更多地轉向供應鏈中附加值更高的環節﹐這將給出口和國內都帶來更多的機會。他說﹐我們將看到中國在更多的產品領域參與競爭﹐甚至是在服務業。
Andrew Batson and Norihiko Shirouzu

 
中國勞工怨氣增工潮瀕發,市場憂「廉價勞力」難持續


《經濟通通訊社記者蔡苑筠10日報道》深圳富士康接連發生的員工墮樓、本田中國車廠工
人罷工、寶安台資美律電子廠上千工人罷工等等,連串發生的事件,已令內地勞工問題成為「燙手山芋」,以廉價勞力而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結構的演變,市場擔憂廉價勞力或者再難以維持,不再改善,勞工們仍要為自己的價值而戰。

  富士康、本田為代表的外資企業為解決問題而大幅加薪。但有學家認為,此舉並非平息罷工的「靈丹妙藥」。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認為,不斷湧起的罷工事件表明,中國廉價勞動力時代行將結束。根據他的計算,目前在中國,資本收益遠遠大於勞動力收益,即企業資本收益大概是工人勞動力收益總額的2倍。而在很多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恰好相反。如瑞典工人的勞動收益可以達到企業資本收益的2至3倍。



             *美銀美林:中國面臨年青勞動力收縮*

對工資不滿的訴求增加伴隨著珠三角地區出現的用工荒,如果二者聯繫起來,相信反映了中
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即加入勞動力大軍的年輕人比以前減少。

美銀美林的一份報告指出,由於一孩政策及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人口結構已迅速轉變,並
已面臨年青勞動力收縮的境況,在過去十年,年齡介乎20至39歲的人口減少15%。這個轉變,無可避免地將導致GDP增長率由之前的11%,降至從今年年中起的9%。需求方面,將因為競爭力下跌而導致出口增長放緩,人口結構的改變亦將導致資本及勞工、以及不同工種的重新分配。與消費品價格、公務員及國企工人的薪酬比較,民工由於已不再是供應過剩,將比以前獲得更多成果。

  報告又指,中國政府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及刺激消費,已開始採取不積極干預的態度,這在政治上是一大轉變,因為之前政府對於工潮是禁止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關於我自己

This blog is above all important news, interesting investment topic and potential shares in HK and UK. This year, I will specificlly looking for a multi bagger shares, this ia challenge a challenge that the young ones have to takes some time!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