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 等國際商品價格持續高企,內地一直期望減少對傳統能源的倚賴,繼年前宣布的「金太陽」計劃,大力發展太陽能產業後,內地政府亦積極推進開徵資源稅。《上海 證券報》早前引述消息透露,內地政府正考慮開徵「水資源稅」,徵收辦法以用水量乘以單位稅額,並研究為再生水企業提供補貼,及建立再生水價格機制。
上 實保留污水處理業
內地如免徵再生水的稅收,無疑令從事污水處理的企業,直接受惠於內地民眾對再生水需求的增長。 目前從事污水處理的上市公司,包括新創建、上海實業、北控水務及光大國際(0257)等。其中新創建的污水處理項目,主要是位於重慶的唐家沱水廠。新創建 於2008年完成收購重慶水務後,已能在水務盈利持續錄得增長。截至去年6月底止,新創建水務盈利,按年增長47%,至1.86億元。
上海實業方 面,雖然當前業務重心已轉移至房地產,但旗下中環水務的盈利能力,卻不容忽視。截至去年12月底止,中環水務對上海實業的盈利貢獻,按年增長57%,至 4,182萬元,主要由於污水處理量增加所致。目前中環水務的每日污水處理量,達142萬噸,另位於黑龍江綏芬河城市污水工程項目,於今年4月開工。
中 國水務積極拓展
至於北控水務,截至去年底止,其污水處理服務對其盈利貢獻, 高達52%,待內地大力推廣再生水,或會令污水處理業務對整體盈利貢獻更大。
眼見污水處理有利可圖,原本從事供水業務的企業,亦計劃轉型從事污水 處理業務。中國水務(0855)接受本報記者電郵訪問時稱,與供水項目不同,污水業務沒有單一地區的壟斷問題,亦較容易取得經營批准,故中國水務將不排除 進一步投資污水處理項目,尤其是與其擁有供水權城市相關的污水處理項目。
正因為從事供水的企業,面臨資源稅徵收的壓力,為確保供水企業的盈利,不 致因為資源稅徵收而受壓,國務院近日便重提穩步推進水價改革,當中包括施行「可加可減」的穩定水價機制,扭轉目前供水企業,無法提價的規定。所以,由供水 業務轉為污水處理項目,更具盈利空間。
污水處理10年高增長
水務 股大多被視為公用股,較為欠缺盈利能力,但供水行業又是否真的無利可圖?事實上,從近期不少綜合企業的業務整合過程中,仍將供水和污水業務,放在其核心業 務內,足以證明從事水務,絕對有利可圖。
當中的表表者,正是上海實業(0363)。上海實業近年積極剝離非核心業務,包括出售聯華超市 (0980)、中芯國際(0981),以及光明乳業,又退出醫藥業務,惟獨水務業務,卻沒有出售計劃,並成為其水務、房地產及公路3大核心業務之一
至 於新創建(0659),縱然去年出售大福證券(0655)股權,但水務業務仍成為其重點發展項目之一,足以證明水務業務的發展空間甚大。
表 現取決政府補貼
其實,近年中國在氣候轉變下,經常鬧水荒,加上經濟發展急速,工業和住宅用戶紛紛搶奪水資源,令 供水缺口越變越大。有分析指,內地於「十二五」期間,用於污水處理的投資,將超過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認為,中國未來 10年的污水處理仍會保持高增長,預期當內地人口,於2020年至2025年間達到頂峰,屆時內地污水處理需求亦將處於高位。有業內人士稱,一旦污水處理 費達到每噸1元人民幣以上,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將慢慢步向盈利,但一切仍取決於政府的補貼力度。
新報記者
當中的表表者,正是上海實業(0363)。上海實業近年積極剝離非核心業務,包括出售聯華超市 (0980)、中芯國際(0981),以及光明乳業,又退出醫藥業務,惟獨水務業務,卻沒有出售計劃,並成為其水務、房地產及公路3大核心業務之一
至 於新創建(0659),縱然去年出售大福證券(0655)股權,但水務業務仍成為其重點發展項目之一,足以證明水務業務的發展空間甚大。
表 現取決政府補貼
其實,近年中國在氣候轉變下,經常鬧水荒,加上經濟發展急速,工業和住宅用戶紛紛搶奪水資源,令 供水缺口越變越大。有分析指,內地於「十二五」期間,用於污水處理的投資,將超過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認為,中國未來 10年的污水處理仍會保持高增長,預期當內地人口,於2020年至2025年間達到頂峰,屆時內地污水處理需求亦將處於高位。有業內人士稱,一旦污水處理 費達到每噸1元人民幣以上,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將慢慢步向盈利,但一切仍取決於政府的補貼力度。
新報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