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用機器人武裝中國龍, 最低工資上調,製造、建築及餐飲業首當其衝

Katsushi Saito / Wenjie Ge
“中國製造”這個詞勾起的想像通常是一排排正在製造廉價玩具或廉價服裝的低收入的中國工人的形象。但中國的製造商正開始向價值鏈的高處攀登。並非僅是生產的成品在改變﹐工廠的車間也隨著製造商以更高級的技術取代越來越昂貴的勞動力在發生著變化。


看看日本氣動元件研究開發製造商SMC公司在北京的工廠﹐這家工廠正在引入在工廠車間內將未成品在機器間轉移的設備。製造工業軸承等精密器械及部件的日本精工(NSK)在上海的工廠﹐計劃引入機器在組裝線之間傳輸元件。另一家生產液壓馬達的日本公司Nabtesco﹐正在考慮安裝一種為制成品噴漆的機器。在這三家工廠中﹐上面提到的諸項功能目前都是人力在操作。
推動這種自動化進程的有如下幾個因素勞力成本上揚居首位。各省設定的最低工資在去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未做調整﹐今年應再度上調。廣州市的月度最低工資預計年比漲幅為20%左右﹔上海為15%﹔而其它地區很可能上調10%至20%。許多製造商短期內可以承受這種工資漲幅﹐因員工成本僅約佔銷售額的5%至10%。但因人力成本可能繼續上揚﹐現在開始考慮自動化是有道理的。
同時﹐儘管工資不斷上揚﹐許多工廠仍面臨人手短缺問題。由政府倡導的內地開發為中國內陸地區創造出更多的崗位需求﹐到沿海地區打工的民工減少了﹐而多數工廠都設在沿海地區。工人在沿海地區的生活成本增加也使這種趨勢加劇。
經濟增長本身也推動著資本密集化的製造業的發展。舉例來說﹐近期汽車與電子機械生產急劇上升﹐部分原因是經濟日益興旺﹐部分原因是出於政府的刺激措施。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超過1360萬輛﹐使中國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汽車市場。受汽車保有量仍較低的內陸地區銷量增長支撐﹐2010年之後中國的汽車產量可能繼續增長。中期來看﹐中國年汽車產量可能達到2000萬輛﹐幾乎是日本產量的兩倍。產量及其帶來的收入如此之高﹐使得汽車生產廠目前可在先進設備上加大投資而不至於過多地降低盈利

最後﹐隨著產量增加﹐汽車生產廠也在推進自動化以保持質量。這是機器人越來越受歡迎的一個原因。工業用機器人製造商安川電機(Yaskawa Electric)在上海的工廠使用機器人來焊接廣泛用於電子設備的電路板。為從汽車到電子器件等各種產品提供元件的歐姆龍(Omron)已上海工廠內安裝了一套傳感器系統﹐這套系統在檢測到生產線上有不合格產品時可向工人發出通知。汽車組裝線上越來越多得使用焊接機器人﹐機器焊接的質量水平比人工焊接更可靠。

這為生產製造設備的外國公司帶來一片繁榮日本產機床(也就是汽車、電子及通用機械等各行業中加工零部件所用的機器)對中國的出口已自全球危機最嚴重時明顯恢復。中國電子元件公司所下的訂單一直很穩定。中國對這類機器的需求在2009年12月之時即已超過日本國內的需求量﹐目前佔到日本機床訂單量的約30%。
當然﹐中國也是個競爭者。2009年中國機床產值超過日本及德國居全球第一。但由於中國公司的專業水平較低﹐在這一領域﹐中國製造商仍無法對非中國公司構成直接競爭。即便是中國最大的機床製造商瀋陽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Shenyang Machine Tool)屬下的各家工廠﹐仍大量使用自動化機械生產商法努克(Fanuc)及西門子(Siemens)生產的數控系統來控制製作工藝﹔用日本THK生產的機器來控制輸入線路的直線導軌﹔並採用日本精工的滾珠螺桿。

儘管中國已證明善於在許多其它領域擴大市場份額﹐但在機床銷售領域卻並不容易日本及歐洲的製造商是該領域高端產品的市場主導者。客戶更加看重高端機床產品的質量而非價格。日本及歐洲產機床的精確度平均是中國產品的五倍﹐此外﹐這些公司還提供廣泛的技術支持。數十年建立起來的聲譽也很重要。所有這些對於新進入這個市場的中國公司而言都是很高的壁壘。以某些指標來衡量﹐從製造業的自動化水平來看﹐中國目前相當於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前半期的水平。隨著中國工業越來越多地採用先進技術﹐中國對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只會增加。外國公司面臨的挑戰將是如何利用這個機遇。
(編者按﹕Katsushi Saito是野村證券亞洲工業研究負責人﹐Wenjie Ge是野村證券駐東京初級研究分析師。)

 
《經濟通通訊社10日專訊》野村證券發表研究報告表示,中國近期對最低工資的上調將有

助於提高收入並促進消費增長。由於過剩產能和價格競爭的存在,最低工資上調對CPI通脹的影響有限。不過,利潤空間可能受到擠壓,那些工資水平最低的行業,如製造業、建築業和餐飲住宿業首當其衝。

  報告指出,工資的快速上漲將有助於提高收入,特別是消費傾向更高的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因此,今年家庭消費將保持強勁除非過剩產能消失,否則對CPI通脹的影響有限:製造商當然想通過提高最終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來向消費者轉嫁更高的勞動力成本。然而,過剩產能的存在迫使製造商不得不進行價格戰,同時限制了他們提價的能力。實際上,盡管工資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呈兩位數增長,但諸如服飾、鞋帽、家電、以及交通通信產品等製造品的零售價格在近十年的時間一路走低。因此除非過剩產能消失,否則勞動力成本上漲不太可能顯著推高CPI通脹。

  報告認為,如果勞動力成本漲幅超過最終產品價格的漲幅,那麼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將受到擠壓。但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讓企業有能力在不提價的情況下自我消化一定的上漲成本,或者在不蒙受損失的情況下降價。

  對工業企業勞動力生產率的估算顯示,生產率在1994-2008年期間的年增速達到20﹒8%,而同期製造業的工資年漲幅為13﹒2%。這意味著1994-2008年單位勞動力成本實際上是在下降,因此生產企業有能力消化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漲。

  盡管如此,鑒於目前勞動力普遍短缺,報告認為今明兩年的勞動生產率增速不太可能趕上勞動力成本的漲幅。因此,預期生產企業和服務提供商的利潤率將在2010-11年受到擠壓。

(c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關於我自己

This blog is above all important news, interesting investment topic and potential shares in HK and UK. This year, I will specificlly looking for a multi bagger shares, this ia challenge a challenge that the young ones have to takes some time!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