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工作內容是以油、氣藏為Unit,研究它的開發地質特徵:
①構造形態、斷層分佈、節理裂隙的發育程度;
② 儲層的岩石性質、物理性質、幾何形態、連續性和儲油孔隙性以及滲透能力的空間變化;
③隔層的岩石性質、厚度和分佈;
④儲層內油、氣、水飽和度,油、氣、水 層的分佈及其在開採過程中的變化;
⑤油、氣、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其相互關係;
⑥油層原始壓力和溫度場的分佈及其在開採過程中的變化;
⑦天然驅動方式及其能量大小;
⑧分級、分層、分區計算 油、氣原始地質儲量;
⑨與鑽井、開采和集輸工藝有關的其他油田地質問題,如鬆散易塌易漏層、高水敏性的易膨脹層、異常高壓層、易損壞鑽井泥漿的膏鹽層、易 腐蝕鋼管的水層分佈及礦區的天然地震、新構造活動等。
儲油層
油、氣藏中具有為油氣儲存、流動空間的岩層,分碎屑岩儲層和碳酸鹽岩儲層兩大類。
碎屑岩儲層中最常見的是砂岩儲層,砂岩的儲油空間是 砂粒的粒間孔隙或以原有組構為骨架的次生溶蝕孔。 半徑以微米 計,具有毛細管性質,有時裂縫也可以是砂岩儲層的重要滲流通道。
砂岩儲層
砂岩儲層由許多個沉積成因不同的砂岩體組成。油砂體的形態、面積、延伸方向、各向連續性、厚度、孔 隙度以及滲透率在平面上的變化等,構成油砂體的平面非均質性。一個數米厚的砂岩儲層,內部 (顆粒粗細、滲透率大小、構造類型)仍有很大差異。
砂岩儲層的非均質性,直接影響著開發時油、氣、水的運 動,是決定各項開發措施的重要依據。
碳酸鹽岩儲層
這種儲層中孔、縫、洞的成因和分佈比砂岩 儲層中的孔隙複雜得多。其基本孔隙是粒間孔、粒內孔、晶間孔、印模孔、生長格 架孔等受原始岩石組構控制的原生和次生孔隙。一個油田可以有若干個完全獨立的裂縫系統,也可以是由 一系列裂縫溝通而成的一個完全連通的開發單元。
必須具有儲油空間和使流體可以通過的能力。儲層岩石中孔隙體積佔總體積的百分比,稱為油藏的孔隙率。在孔隙體積中油、氣、水所佔的體積百分比,稱為飽和度 (如含油飽和度、含水飽和度等)。石油儲層中總存在一部分原生的水,稱為束縛水或共存水。它在開採過程中實際上並不流動。儲層岩石允許流體通過能力的量度,稱為滲透率。這些都是儲層岩石最基本的宏觀參數,為開油、氣田所必需。受地質條件的影響,這些參數不僅隨油層的部位而異(非 均質性),而且隨油田開采的進展而發生變化。這些參數主要是在實驗室內用專門的儀器測試岩心取得 的,並用測井和試井等間接方法進行校核。
http://www.hudong.com/wiki/%E6%B2%B9%E8%97%8F%E7%89%A9%E7%90%86
隔層
油砂體之間的不滲透岩層
穩定分佈的隔層一般是泥質岩類或石膏、岩鹽等蒸發岩類,緻密的灰岩也可形成良好的隔層。其他如鈣質充填、瀝青充填層等都可成為隔層,但不穩定。
隔層的分佈特點是對比劃分油砂體的依據之一,也是劃分開發層系和應用分層開採工藝的重要條件。隔層內有無明顯的或潛在的裂縫及其岩石力學性質,是決 定注水壓力、油層壓力水平和壓裂增產措施時必須考慮的因素。一旦層間串流,分層開採將無法進行。
決定儲層特徵的地質因素可歸結為地質歷史中沉積、成岩 和構造三大作用。沉積作用形成的岩石性質是儲層的基礎,石油開發地質工作者應用各種地質資料復原一個儲層的古沉積環境,與現代相同環境的沉積模式比較,描述、解釋和預測這個儲層的各種特徵。這種儲層沉積相研究方法是一個重要的油礦地質工作方法,用以研究砂岩儲層,已有顯著成效。儲層沉積相研究配合開發地震地層學,能更有效地發揮作 用。
油氣藏中的油、氣、水
原油與開發有關的原油物理性質是 密度、粘度、含蠟量、凝固點等。
粘度影響油層的生產能力,注水開發時原油粘度愈大,則 無水採收率愈低,耗水量愈大。重質油一般用熱採方法開發(見稠油開採)。開採原油時,石蠟從原油中析出,沉積於油管或輸油管線 中,形成蠟堵。當石蠟熔點接近油層溫度時,由於注冷水帶來的油層降 溫,可能使蠟固體堵塞油層孔隙喉道,因此註水開發時需要採取特別措施。原油凝固點高低,一般決定於含蠟量。高凝固點原油給集輸帶來困難。
在油層條件下,原油中溶解有一定數量的天然氣,天然氣 溶於石油中可以導致石油的體積膨脹,比重和粘度降低,有利於石油的開採。當油層壓力降低到某一界限時, 所溶解的天然氣開始從原油中逸出,這時的壓力稱原油的飽和壓力(或稱泡點)。泡點(bubble point)關係到開始注水的時機和壓力水平等重大問題的決定。
天然氣
在地下儲層中, 以氣頂氣、溶解氣或純產氣層等各 種產狀存在,
其物理性質如比重、粘度對氣層的開採影響較小,而組分尤其是相態,在開採天然氣時必須認真研究,以便採取措施,避免重 組分的損失。
油田水
其化學組分(包括總礦化度、含鹽量、Na+、 Ca2+、Mg2+、 Cl、SO厈和HCO婣等六種常見離子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反映油藏的形成和保存條件,也關係到礦場地球物理測井解釋的準確性。一些離子如鈣、鎂的含量,是篩選提高采收率方法的重要 指標。有些油田水中含有較多的稀有元素,可以成為有經濟價值 的礦床。
油、氣、水分佈
包括油、氣、水界面的位置,是層狀邊水 還是塊狀底水;邊水或底水的水體大小及其與含油、氣區的連通好壞;油藏存在氣頂時油氣界面的位置及氣頂的大小;僅為一個氣、油、 水系統還是多個系統等。 油、氣、水分佈狀態反映油藏形成時的圈閉條件,並影響將採取的開發措施。油、氣、水在油藏內部的分佈,反映了油藏中各種力的平衡(特別是重力和毛細管力之間的關係)。在開採中油、氣、水的分佈反映了開采的效果,並為油田 開發的調整提供依據。
油層壓力
反映油藏的承壓狀況,是表示油田水動力條件和 不同水動力系統的重要指標。油層壓力與儲層及其內部油、氣、水的分佈緊密相關(特別在油藏投入開發以後)。分析油田的原始壓力場的分佈及其在開採中的變化,不僅 是製定各種開發措施的重要依據,還可藉以了解其他開發地質特徵。 油藏溫度油藏熱力學條件的一個重要參數,通常同埋深和 地區的溫度梯度有關。油藏開發一般是一個等溫過程,溫度變化極小。
油藏的天然驅動方式
油藏中自然存在著某一種起主導作用 的驅動力,由儲層的物理性質和非均質程度,流體性質,油、氣、水的分佈及相互連通關係,邊緣水區的岩層結構和水體大小等決定。
有水壓驅動、彈性水壓驅動、氣頂驅動、溶解氣驅動和重 力驅動五種。
水壓驅動
油藏采出石油後的空間可由邊、底水的進侵補充,而邊水、底水又由露頭或地下潛水面的承壓補充。這種油藏的開採,不用人工補充能量,即可保持較高的生 產能力和採收率。
彈性水壓驅動
油藏開採後,油層壓力下降,由流體(主要 是邊水)和岩石膨脹而得到的彈性能量來驅油。邊水也要進侵油區,但得不到足夠的水源補給,不能全部 補充采出體積,因而壓力下降。在水區比油區體積大數百倍以上時,依靠彈性水壓驅動也 可得到較高的採收率。在水壓驅動油田初期,水體與油區之間建立起穩定壓差之 前,也呈現出彈性水壓驅動。
氣頂驅動
依靠氣頂氣的壓頭和氣體膨脹的能量驅動石油。這類油藏的石油採收率,由氣頂指數(氣頂體積與油區體 積之比)決定。條件有利時,氣頂驅油的效率甚至可能比水驅更好。
溶解氣驅動
依靠油層壓力下降時,從原油中逸出的溶解氣 的氣泡膨脹,把石油從油層驅向油井井底。單靠溶解氣驅動開採石油,採收率很低。
重力驅動
依靠石油本身的重力,沿傾斜的油層向下運動, 是在其他驅動能量消耗完後出現的一種驅動方式。油層傾角、油層連通性和垂向滲透率對重力驅動影響很 大;在條件十分有利時,也可能得到接近氣頂驅動的採收率。
驅動方式的變化各種驅動方式的出現,除客觀存在的天然 條件外,還取決於油藏的開採速度與天然能量補給之間的平衡。現代油田開發,在油藏驅動方式和能量不利於提高采收率 時,一般都採用人工注水改變天然驅動方式,以達到相當於水壓驅動方式的較高采收率。
氣藏的天然驅動方式
只有水壓驅動、氣壓驅動或兩者混合 的驅動方式。在一般情況下,氣壓驅動方式的採收率比水壓驅動的高。
油藏地質
資料搞清一個油田的開發地質特徵,必須取得大量的基礎資料。這些資料來自五個方面:①地震測量,一般在早期鑽井較少時應用;
②岩心研究;
③地層測試、試井;
④ 生產動態;
通過這四種方法所獲得的資料可以直接了解油藏基本特徵,但是由於費時、成本高,在一個油田上不可能每井每層都這樣做;
⑤地球物理測井,在每口井中都可進行,因此,通過各種定性、定量的測井資料,間接取得油藏的各項參數,是油、氣田開發地質工作中非 常重要的手段。
開發地質的綜合研究
儲層、油、氣、水 and 把油、氣閉在儲層內的構造、圍岩和水動力條件,形成油、氣藏的一個整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