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林淘金》有讀者詢問:筆者自2005年以來經常推介中國的汽車股,例如東風集團(00489)在《香港經濟日報》及《經濟通通訊社》和其他傳媒等,經常建議買入的文章不下20次,華晨中國(01114)和吉利汽車(00175)的推介也有十多次,為何比亞迪(01211)的推介一次也沒有?
筆者有10年以上的時間涉足於汽車買賣及維修行業上,環球各大汽車巨人的興衰起落及其
原委也所知甚詳,比亞迪的業務風險和多變性是香港上市汽車股中之冠,嚴格來說,比亞迪不宜作投資,只可作投機。
*比亞迪急促擴展成隱憂*
以產品風險而言,東風集團與比亞迪有天淵之別。東風銷售的產品,多是和外國品牌車廠合作,例如日本本田、日產、法國雪鐵龍、標緻等,該批產品型號早已在世界各市場被證實了是暢銷和成功的,故在市場急速壯大的中國,根本沒有不成功的可能。故為何在2005年尾東風上市時錄得IPO不足額認購時,筆者仍然對東風前景充滿信心和不斷給予正面評價(上市價是1﹒6元)。
比亞迪的業務風險在於沒有成本精算的全盤計劃和應對策略。例如以東風上述暢銷的四大外國品牌車款為例,既往多年來的統計顯示,每款車或引擎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每2萬公里或4萬公里時汽車的哪個部件會出現何種損毀及或然率是多少,維修成本是多少等,全部都有數據支持(以上數據及評價可經由世界汽車服務統計權威JD Power,美國AAA及美國消費者報告取得)。
*自產品牌歷史短,產品保證有疑問*
比亞迪自主品牌汽車在新車銷售時,給予買家兩年及6萬公里的保用,當中若汽車過早損毀
時,廠家需要多少金錢作維修補償?筆者認為比亞迪本身自己也不大清楚,因為這批自己研發的自主品牌型號從來都未有既往歷史數據去作一精算,比亞迪對此維修成本,有沒有作撥備?(除了機械損毀,還有產品設計失誤引至失事的索償?)
*創業容易守業難,不宜馬上治天下*
消費者索償(或投訴)時的應對策略是公司危機管理手法之一。2005年比亞迪使用了廉價拉攏加盟代理商令比亞迪的汽車銷售網絡急促擴大,形成了後來多年產品暢銷的助力功臣。筆者認為王傳福的市場策略是成功的,但馬上得天下易,馬上治天下便難,市場混亂中異軍突出,拉雜成軍可收一時之效,但這批隊員專業嗎?懂得危機處理嗎?懂得化解和事前避免消費者的不滿嗎?
美國80年代油價暴升之時,歐洲及韓國車廠向美國蜂湧輸入節能車,以價廉物美迅速打開美國市場,但僅僅幾年,因售後服務差及汽車本身質量欠佳而關門大吉,退出市場的有Lada、Skoda和快意(Fiat),韓國的現代汽車高級轎房車Stellar,使用兩年後車架出現嚴重鬆散而被汽車雜誌評為「最危險汽車」,銷量劇跌下出現財務困境,幸有母公司支持全面更換問題零件,最終才挽回消費者的信心。比亞迪有母公司支持嗎?如果這個「最終」挽回消費者信心需要兩年時間,比亞迪的財政撐得住嗎?
*業務進速退銳,股價亦然*
筆者並不是說比亞迪必然遭遇危機,筆者只是說比亞迪處理危機的態度和能力皆很薄弱。主席王傳福瞄準了2003年至2005年中國汽車步入起飛前良機,用進取的市場推廣手法為比亞迪強佔了汽車市場的第一桶金,值得嘉許。但成功的市場推廣並不等同成功的產品,汽車產品沒有5年以上的紀錄,難以確定是安全和合標準的商品,高調的市場推廣沒有良好的售後服務支持,一旦產品有失誤,銷售表現會變得進速退銳。上周五(20日)集團大幅調低今年汽車銷售目標至60萬輛,筆者認為只是比亞迪危機初露的第一步。從一些網頁上的消息得知,比亞迪已開始出現消費者留言,不滿產品質素及投訴在保用期內機器損毀後不作負責維修,及消費者屢次投訴都被冷漠對待等消息。
另外,在很多中國汽車網頁內的產品款式選購中,大部分網頁資料都顯示比亞迪各款傳統汽
車可即時取車,毋須等候,而比亞迪的代理加盟商們之庫存量一直比其他汽車牌子高,也是筆者對其業務有戒心的重要原因。
比亞迪的缺點尚有管理層未必有足夠合適人員去處理數年間不斷向其他業務的快速擴張,包
括純電池車、混能汽車、寧波的蕊片廠、電能巴士、低碳節能家電等等。其實比亞迪對自己汽車業的煩惱也兼顧不暇,由今年年頭開始釀起的加盟商因承受不了總公司的不斷壓貨(業內的合理庫存是1﹒2個月,但比亞迪的代理商是3個月的庫存量),代理商的資金鏈壓力很大,經常要削價速銷,在2009年曾經是比亞迪在成都的金牌銷售代理商,在今年也退回比亞迪的代理權,現時轉投吉利汽車服務。用壓貨策略於手機或手機電池銷售或會成功,但汽車業的借貸服務、維修,將來的舊車換新車及二手車買賣等,才是代理們的最大利潤來源,比亞迪現時對代理們的態度有如殺雞取卵,是一個雙輸的方案,除非是比亞迪的現金需求緊絀,則作別論。
*若不急救亡,比亞迪會見35元*
事實上比亞迪近期的業績的確是褪色不少,但猶幸在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上,比亞迪仍有機會重振雄風,但必須要立即推行救亡措施。筆者有三大建議認為比亞迪要立即執行,否則筆者預期比亞迪的股價會一浪低於一浪,有機會跌穿35元的水平。
(一)立即在市場上盡快籌集資金,即使大折讓配股也要進行。因為直至今年6月底時,比
亞迪的總借貸高達64﹒7億元(去年是36﹒5億元),但一年內要還款的便要約39億元,現金雖然有18﹒3億元,但是不要忘記比亞迪代理們的庫存量是同業中最高的,今年第三季是銷售淡季,比亞迪的套現能力將要大打折扣。而比亞迪新開發的項目甚多,單是寧波的蕊片廠和深圳的純電池汽車廠,每個月的資金需求投入要數億元,而其以往本業的比亞迪電子(00285)業務不斷放緩,可提供的資金實在不多。比亞迪要壯士斷臂,暫時要擱置一些急速擴展的非核心業務才可安渡危機。
(二)要立即重整比亞迪車主對產品索償的安排,總公司必須要掌控所有與顧客的溝通渠道,勿讓一些不專業的中間代理將初時不滿的顧客讓投訴事情愈搞愈大,最終拖跨比亞迪辛苦建立的品牌商譽(這現象僅屬初起,尚未到達危險程度,但小傷口若不理會,一旦蔓延感染,將是比亞迪未來產品再要推銷的絆腳石)。
(三)要轉危為機。要主動聯絡顧客對旗下產品的定期檢查及保養。中國車主們對汽車保養知識貧乏,機件有問題時必會歸咎於比亞迪的產品質素。比亞迪對外當然可以吹噓質素如何高水平,但熟悉行情的專家自然非常心水清(包括筆者),比亞迪何德何能突然由一個門外漢,可以自產品牌,並比同業便宜一半價錢及可保用6萬公里及兩年之質素?主動聯絡車主將汽車勤加保養除了可預早將質素問題化於無形外,更可鞏固與顧客們的商業關係,何樂而不為?
筆者深信(王傳福亦應該深知肚明)電能車或混能車的前路是非常艱辛。歐美國家以往30多年,投下數十億美元的研究,仍然弄不出一輛符合商業效益的電池汽車,身為生產手機零件及電池的商人,突然告訴你他已攻破了技術難關,你相信嗎?筆者有30年閱讀汽車雜誌大部分是以外國雜誌為主)的經驗和知識告訴讀者們,筆者不會相信。若是政府肯不計成本的「無私」支持,則作別論。但任何有政府龐大補貼的產品,若沒有政府成為主要股東的誘因,政府何需特別照顧你?何況,現時一般人對電池車的環保效益,只是想當然的自以為是,距離真相是天淵之別,筆者下一文章會詳述電池車為何環保效益低,政府全力補貼將是一個謎!
短期而言,我會將比亞迪列入負面觀察名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